Wealth, Wisdom and Happiness: Life Strategies of 40 Global Investors
本系列文章主要基于Make It Stick(中文版名为《认知天性》)一书和心理学、神经科学领域相关经典书籍和文章,为立志成为终身学习者的各位介绍学习(包括各种知识/技能/运动)和记忆相关的核心科学概念和具体实践策略。
Make It Stick的三位作者包括Henry L. Roediger III和Mark A. McDaniel两位在学习和记忆领域深耕几十年,学术成就卓著的认知心理学家和作家Peter C. Brown。本书英文版副标题为the science of successful learning,直译过来意思是成功学习的科学,反映了该书作者的根本出发点:向大家介绍有实证研究支持的学习理论,基于近年来的多项认知心理学领域的实证研究为大家提炼出一套完整的运用科学研究已经证明的有效原则进行高效学习的系统理论和方法,同时也否定了许多已被广泛接受和采用的错误学习理念和学习方式。无论你处在哪一个人生阶段,是在校学生还是已经进入社会工作甚至已经退休,阅读本系列文章都将会极大地改变你对学习和记忆的认识。在理解相关科学原理的基础上抛弃过去错误的学习观念和习惯,将此书中介绍的方法用于实践将会显著提高你在所有领域/学科的学习表现,帮助你成为高效的终身学习者。
开篇首先要强调的一点:理解学习行为背后的科学原理非常重要,这是改变错误学习习惯和形成新的学习方法的心理动力基础。就像数学学习中理解公式背后的推导原理才能从本质上掌握该公式,从而灵活地将其运用到多种类型的习题解题过程中。如今市面上不缺乏各种学习方法的介绍,大家在各种“建议”“方法论”面前眼花缭乱,觉得每一个都说得很有道理,但自己就是做不到啊。其背后的原因有两点,首先很多看起来很有道理的方法论并没有科学实证研究作为基础甚至是反科学的,盲目学习运用并且产生积极效果的概率几乎为零;第二点则是不了解相关方法背后的基本科学原理,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导致缺乏足够的心理动力和灵活性去实践和内化真正有效的学习手段。
作者注:本系列文章源于对《认知天性》英文原版Make It Stick以及其他提及的其他相关书籍/文章等材料,基于个人理解和偏好部分措辞和中文版译者的表达会有不同。
第一篇 我们为什么要考试?
测验效应 (又名检索-联系效应) Testing effect (retrieval-practice effect)
1 什么是测验效应
检索(retrieval)或者(用更容易理解的方式来说)回想某一段记忆的行为和努力本身会强化我们对这段记忆的理解和留存,并且在下次需要提取这段记忆的时候我们能够更轻松更快地从大脑的海量存储中将其检索出来。这里提及的记忆涵盖面是非常广泛的,检索的对象可以是之前学习过的某项知识,比如某个英文单词的意思,也可以是某项具体技能,比如怎样发出一个乒乓球的上旋球。更进一步记忆还包括一系列知识点或者技能点构筑成的结构体系,比如说如何解答一道复杂的物理习题或者如何和队友打好配合投出一记漂亮的三分球。
测验效应的科学机制在于人类大脑的工作特性,我们的各种认知活动在大脑中是以神经回路的形式存在的,反复检索在脑科学层面的实质是不断加强特定知识或技能对应的神经回路,外在表现则是对知识和技能的熟练掌握和运用。
理解和运用测验效应是本书最重要的思想之一,也将在本系列文章后续的讨论中多次提及。
图片来源:https://www.osmosis.org/learn/Testing_effect?from=/md/core-competencies/learning-science/for-students/learning-science
2 考试——最有效的学习工具之一
如今无论是在中国还是世界上其他国家,反对标准化考试的声音都不绝于耳。反对者认为标准化考试过于强调死记硬背,会扼杀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创造力。针对这种流行的观点,本书作者提出,对基本知识点的记忆和掌握是构建更高层次的分析、总结和创造性解决问题能力的基石,所以真正的问题不是要讨论考试是否应该继续存在,而是如何用好考试这个工具,兼顾学习知识和发展创造力。基于测试效应的原理,考试应该被视为一种有效的学习策略而非一种静态的测量和筛选手段。在此视角下,考试本身就是不断检索记忆的过程,能够带来巨大的益处,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考试结果能够提供给我们关于学习效果的客观反馈,找出自己的弱项所在从而可以针对性地加强学习;第二,完成考试的过程会强化我们对考试相关知识点的记忆,帮助我们的大脑进一步整合已经学到的知识,使我们以后可以更快速地回想起相关知识。总而言之,考试本质上是在做检索练习,能够强化记忆,避免遗忘发生。
3 基于测验效应的学习策略——低风险小测验(low-stake quiz)与细化(elaboration)
本书中详细介绍了在美国一所中学开展的一次耗时一年半的实地研究,其结果表明在一个学期的课堂教学中加入三次耗时仅几分钟的课前/课后低风险小测验能够将学生在学期/学年考试中的成绩提高一个等级。低风险这一特点显著缓解了学生的心理负担,因为一次小测验表现不佳带来的不利后果较小,另一方面小测验累积的学习效果让学生在准备学期和学年考试时更加轻松和自信。
一个需要避免的误区是课后测验不能用课后复习来替代,很多学习者普遍使用的复习方式是反复阅读课本或者笔记内容,试图通过短时间内高强度的重复记忆让自己更好地掌握这些知识。这其实是一个巨大的认知陷阱:反复阅读带来的流畅感会让你错误地认为自己已经学会了这些知识,但对学习材料产生的流畅感和真正掌握其蕴含的知识是完全不同的两件事。你可能可以很迅速地说出相关概念的名称,甚至背诵出书本或者笔记上的原话,但无法解答意在考察这些知识的问题。学会知识意味着理解其背后的原理,并且能在遇到问题时正确运用。相较于反复阅读,更科学的方式是对所学的知识进行细化。细化就是用你自己的方式和语言理解知识的过程,将其与已经学会的知识联系起来,新旧知识之间的关联越强,对新知识的记忆就越牢固,理解就越透彻。细化能够帮助学习者真正地学会知识,测验作为一种检索练习不仅可以强化对知识的记忆,同时也可以帮助学习者查漏补缺。
4 其他注意事项
小测验不必都在课堂上或者老师的引导下进行,明白了其原理和好处,任何学习者都可以在学习过程中进行使用该策略,比如在读一段新的阅读材料前先问问自己在相关主题上已经掌握了什么,想要从新材料中学到什么。学习材料后可以尝试运用已经学到的知识来解答相关问题,强化学习效果。
每次检索练习之间(比如自我测试)都应该间隔一段时间,当遗忘已经开始发生时,努力回忆即检索的过程难度更大,对大脑神经回路的强化作用越明显,相应的学习效果会更持久。另外,每次测试都应该涵盖该科目或主题早先所学范围,直到我们能够条件反射般地使用这些知识和技能。
在测验后提供正确的反馈给学习者可以增强其对相关知识和技能的记忆,更为重要的是延迟反馈比即刻反馈更能够带来持久的学习效果。延迟反馈的本质是间隔一段时间后再进行练习,只是练习的方式不是解题,而是发现自己理解的偏差和错漏。检索练习频率和延迟反馈背后的科学原理将在下篇文章中详细说明。
5 Learn More
附测试效应视频讲解链接:https://www.osmosis.org/learn/Testing_effect?from=/md/core-competencies/learning-science/for-students/learning-science
*This article is courtesy of Silent Light